在工信部發文明確了置換的具體方式和時間表後,電解鋁產能置換的進度將加快。
1月17日,工信部發布《關於電解鋁企業通過兼並重組等方式實施產能置換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首次明確電解鋁產能置換的執行期限,要求2011-2017年關停並列入淘汰公告的電解鋁產能指標,須在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產能置換,逾期將不得用於置換。
《通知》指出,凡包含電解工序生產鋁液、鋁錠等建設項目,應通過兼並重組、同一實際控制人企業集團內部產能轉移和產能指標交易的方式,取得電解鋁產能置換指標,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
產能置換是指通過市場化手段,淘汰落後產能,實現產業升級,分爲等量產能置換和減量產能置換。前者指新建項目應淘汰與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相等的落後或過剩產能;後者是指新建項目應淘汰大於該建設項目產能數量的落後或過剩產能。
可用於產能置換的指標,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項目審批管理要求,包括2017年10月及以後建成的合規產能。企業獲得的電解鋁產能置換指標,須優先用於本企業現有未完成產能置換的建設項目,現有項目未完成產能置換的,原則上不得用於其他新開工建設項目。
此前,國家清理電解鋁違法違規產能,很多建好的產能被閒置,廠家有指標才能復產。
AZ China鋁業分析師張猛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目前市場上有效指標僅70多萬噸,無法滿足市場上違規產能的轉正需求。
根據上海有色網SMM數據,2017年全國已公告完成電解鋁產能指標置換共416.4萬噸,已公告並未完成指標置換的新建項目仍有207.9萬噸缺口。上述缺口指標需求需要在2018年底完成置換。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剩餘的新增項目缺口需用在產產能指標來填補,電解鋁產能增長將得到限制。預計2018年將進入存量博弈階段,將進入行業整合年。
張猛認爲,電解鋁產能置換時間的限定,可能會引發沒有指標的違規產能搶購指標。“市場電解鋁供給量會增長,預計2018年新增產能440.3萬噸,有效增量估計不會低於300萬噸。今年的供應增量可能會在300萬噸的基礎上再多個幾十萬噸。”張猛說。
不過,張猛警告稱,目前市場上的指標價格相對較高,基本維持在5000元-6000元/噸的水平。企業在購買指標時需綜合考慮各方因素,一旦行情不好很難回本。“比如一家電解鋁企業的成本是1.4萬元/噸,鋁價是1.5萬元,每噸賺1000元。如購買指標,每噸成本要增加近三分之一,若要盈利需對應的鋁價爲2萬元。”他舉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