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熔鑄廠鑄錠發貨量同比增長23%,某7系重點合金方鑄錠同比增長54%,鑄造量同比增長19%。這已不是該廠第一次產量突破新高,從2017年以來,到2020年該廠鑄錠產量增幅37%,每年都不斷自我突破,今年一季度產量再創新高無疑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深化改革 再摘碩果
產量如何屢創新高?答案之一:不斷改革,重煥活力。
雙百改革以來,該廠不斷健全激勵約束機制,通過深入推進“三項制度”改革,打造領導堅強有力、管理科學完善、生產靈活高效、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的改革樣板。
2018年該廠在熔鑄四部試點量化考核。推行“三級”量化考核:工廠以產量爲主指標量化考核到車間的一級量化;車間以產量、質量爲指標量化考核到班組的二級量化;班組以員工績效合同書量化考核到個人的三級量化,使人人身上有指標,明職責、督落實、促發展。該廠按照凡是能量化的一律推行量化考核,不能量化的一律推行承包量化考核的模式持續推進。以三個熔鑄部爲核心,以產量爲唯一主指標按噸計發考核工資,再輔以單項指標進行考核,創新考核分配方式,同時對均熱量、機加量、炒灰量、檢測分析量等專項指標進行量化考核,充分激發員工工作積極性,員工精氣神明顯提升。
在人事方面以員工績效合同書爲抓手,結合執行力問責,抓實“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優勝劣汰”機制,充分調動各類人員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實施區域工、大工種整合,通過整合不僅緩解崗位缺員問題,還減少了推諉扯皮。根據現有生產流程分工種重新進行定崗定員,實行“減人不減薪”政策,優化人員結構、發揮個人專長,保留工作骨幹,清理富餘人員,提高工作效率。
該廠通過深化“三項制度”改革,不斷增強凝聚力,煥發出勃勃生機。如今,從領導層到普通員工,人人想幹事、人人勤做事、人人幹成事。“築巢引鳳”效應,讓一批普通員工和技能人才不斷成長,爲生產經營提供智力支撐,爲長遠發展儲備了力量。 各方協同 全員發力
產量如何屢創新高?答案之二:衆志成城,協同合作。
今年伊始,該廠全年產量目標再升級,在產量提升37%的基礎想要再次突破無疑是難上加難。爲完成該目標,該廠在排產計劃、生產組織、設備維護三個方面下了大力氣。全員衆志成城,從幹部到員工人人都迸發出百分之一百的熱情。
在排產方面,推行全明細排產。以保質量、保需求、保進度的保供要求,確保所有產品按全明細排產要求的時間節點交貨,進一步提高公司訂單交付率,壓減金屬。同時在保證全明細排產的情況下,盡可能做到規模化、組批生產,盡可能減少合金轉組和工裝更換的頻次,盡可能提高單爐投料量,實現高效產出。
在生產方面,三個熔鑄部火力全開。各部幹部及骨幹爲保證生產完成,加班已成常態。胡波作爲熔鑄三部大工長,爲季度產量衝刺已經整整一個月未休息。他也並不是個例,三個熔鑄部所有主任及技術員全部進行跟班生產。尤其是熔鑄四部,因爲個別鑄造班員工生病缺員,爲完成目標產量,該部主任王洪剛在肩負管理職責的同時,硬是把自己當成了鑄造工四處幫忙救火。隨着產量大增,全廠機加工序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三班倒作業,爲發貨提供保障。
在設備方面,全力推進設備系統承包量化改革,優化完善按噸計發考核工資的績效機制,全面激發維護人員工作積極性和責任心。今年設備檢修效果相比往年好上不少,設備停機大幅降低。爲保證後續設備正常運行,設備運行部加強設備日常點巡檢工作,減少設備故障,堅持清單式檢查,每天通報、每天考核。同時在設備維護工作量巨增的壓力下,還進行了部分鑄造機幹溼井改造等設備升級,不斷爲生產助力。 精細管理 助推發展
產量如何屢創新高?答案之三:精中求精,細之再細。
“現在員工都知道精打細算,一桶石墨乳、一個螺絲帽、一片石棉瓦,都是生產成本,大手大腳就會影響效益進而影響員工的收益。”在熔鑄二部生產現場,剛開完頭的鑄造班長羅偉庭,正把地上用過的墊紙等輔材收集起來準備入庫。管中窺豹,由此可以看到精細化管理在該廠的深入度、自覺性。
“打破慣性思維,跳出舊有格局,建立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相一致的管理可控、責權利清晰的管理機制、強化生產管控,降低安全風險。”該廠領導班子、車間幹部,各負其責,從多個渠道嚴格督導、嚴格把關,讓精細化管理全面開花,融入工廠的每根神經、每個細胞。
秉承着質量是企業生命的原則,該廠全面推行質量過程管控。以每天重點要素分級管控、每周工藝規程執行情況抽查、每月至少一次重點產品跟產審核爲抓手,全面實現結果管控向過程管控轉變,質量穩定性大幅提升。同時強化工序廢品考核,實施以過程考核爲主的考核方式,強化工序廢品考核。每天統計每道工序中產生的廢品並進行通報,每周考核,全面提高員工對工序質量的重視程度,形成工序廢品、後工序返回責任廢品以及綜合成品率的閉環考核體系。
今年以來,該廠還全面推進清潔生產現場管理提檔升級。全面實現定區域、定標準、定責任人的“三定”工作,通過使用專用清潔車、專用吸塵器等專用清潔工具,對生產現場、設備設施等進行全方位清潔,達到“衛生無死角、設備見本色、安全無隱患”的目標。同時全面落實《安全生產過程控制考核辦法》,實行安全標準化管理,確保責任落到實處。通過“三個”抓手,即每班536班會、每天安全重點要素管控、每周安全生產大檢查,使工廠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由“結果管控”順利向“過程控制”轉變。
精細管理與激勵機制的深入推進,讓該廠產量節節攀升。“理念新、機制變、方式轉、事業興。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精細管理讓我們受益匪淺,不僅帶給了我們希望跟鼓舞,更讓我們看到了改革、轉變的重要意義。”該廠廠長王劍言語中充滿了對改革改制的堅定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