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業類大宗商品尤其是黑色和有色金屬商品持續上漲,不少品種價格刷新歷史紀錄。5月12日,黑色、能化等商品繼續保持強勢。跟蹤國內商品走勢的文華商品指數今年以來漲幅超過17%,其中文華工業品指數漲幅接近22%。
對於近期大宗工業品價格的強勢上漲,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程小勇從宏觀和產業兩個方面作了分析。從宏觀層面看,此輪上漲是市場流動性寬裕引發投資需求上升、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及相關政策帶來供應約束、美國大規模財政刺激增強通脹預期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產業層面看,多數工業品前幾年因價格持續低迷,產能擴張不足,需求的恢復導致市場短期供需錯配。
“具體到板塊,黑色系商品更多是受供應端的擾動,有色金屬則還受美元下跌帶動,倫銅漲幅明顯高於滬銅(76120, -250.00, -0.33%)。”光大期貨研究所副所長徐邁裏對期貨日報記者說,從需求端看,高漲的原材料價格令下遊企業經營壓力加大,利潤已經明顯受到擠壓。
“大宗工業品價格上漲有其必然性。”在程小勇看來,傳統市場供需再平衡因疫情、相關政策等因素受阻。作爲傳統大宗工業原材料出口國,巴西、智利、祕魯等新興經濟體疫情好轉慢於發達經濟體,環保及碳中和等政策對產能的約束是長期的,這些因素不會因爲供應短期不足而快速調整。另外,從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策邏輯看,不少國家政府部門不擔心通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反而更加擔憂通縮和需求不足,尤其是對服務業等復蘇不均衡的情況甚是擔憂。以此來看,寬鬆的流動性環境短期也很難快速改變。
在東北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付鵬看來,去年11月份之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屬於西方國家財政刺激、中國經濟快速恢復的雙重需求推動型上漲,去年11月份之後,供給出現了問題。今年1月份之後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有七成來自於供給端,供應鏈風險是當前商品市場運行的核心矛盾。“這也是全球主要央行和政府部門不停提示供應鏈風險的主要原因。”他說。
去年年底開始,在全球經濟恢復和主要經濟體寬鬆政策的刺激下,市場需求提前釋放,但受疫情影響,生產供應並沒恢復,市場供需錯配表現得非常明顯,這引發了市場對供應鏈的擔憂。加之國際上充裕的美元流動性和國內環保、碳中和政策等因素影響,黑色、有色等商品價格一路上行。
“這種供需錯配下的價格上行,市場表現出來就是需求接不動。”付鵬解釋,“因爲這是不通暢的價格傳導,於是債券、股市與商品出現了分化。下遊消費端不能消化上遊原料價格上漲,但由於供給出了問題,生產企業依舊漲價並持續到現在,供需雙方已開始進入僵持階段。”
對於後市,徐邁裏認爲,首先,全球低利率和流動性寬鬆的宏觀環境沒有變化,在流動性收緊預期明顯增強之前,不宜盲目猜頂工業品。其次,部分黑色、有色商品價格創出新高後,高位調整風險加大。一方面,下遊消費終端對高漲的原材料價格接受度會下降;另一方面,連續上漲過程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盤,隨時可能出現多頭獲利了結。後,美元指數接近階段性低位,存在反彈的可能性。總體來看,未來大宗商品價格可能高位寬幅振蕩。
“當前,市場面臨的風險主要是大宗原材料價格能否順暢地向消費終端傳導,如果不能有效傳導,那麼可能會導致產成品庫存積壓,使需求被動收縮。”程小勇提醒,若能有效向消費終端傳導,那麼物價水平會因此被擡升,進而加快各國央行政策轉向,“因此,建議相關企業對產成品做庫存保值,投資者注意管理好自己的倉位,重點留意未來‘物極必反’式的調整”。
徐邁裏建議,相關企業結合自身的訂單進行採購、銷售,在現貨經營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期貨、期權等工具進行套期保值,以穩定訂單利潤水平,但要注意保持自身的流動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