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料,熔鑄,收卷,去皮……一條條生產流水線有條不紊地滿負荷運轉着,但和想象中金屬加工車間的“震耳欲聾”不同,整個車間裏音值不超過90分貝,工人也不多,這是海亮有色智造工業園內的日常一幕。
這幾條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其實只是他衆多研究成果中的冰山一角。他就是海亮有色材料“智造”的“魔術師”馮煥鋒,二十多年來,他憑借一顆匠心,一直在制造業技術創新前沿探索,作爲第一發明人申請專利總數近70項,帶領團隊爲優化工作環境、提升生產效率而做的各類技術改造和創新不下1000項。
2020年11月,馮煥鋒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表彰。
1. “銅小白”的升級之路
1992年,馮煥鋒進入海亮集團,成爲了生產線上的一名普通操作工,而當時只有高中學歷的他,對銅加工技術幾乎一無所知。基礎知識和操作經驗的匱乏,無疑讓這位初來乍到的“銅小白”寸步難行。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跟在同事身邊請教,下班了就窩在寢室裏看與銅加工相關的書籍,馮煥鋒深知“知識就是力量”,那段時間他一點也不敢浪費學習的時間。
在基層時馮煥鋒做過電工,幹過機修工,知識儲備在踏實肯學的態度下日漸豐盈,實踐操作也愈加熟練,整條生產線上的所有機械設備和工藝流程他都了如指掌。即便如今已經成爲銅加工領域的技術帶頭人,一線車間也始終是馮煥鋒跑得最勤,牽掛最多的地方。馮煥鋒說:“只有到一線之後你才能發現問題,員工也會反映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改進了就是提高了。”
思改進,想提高,馮煥鋒憑着敢啃硬骨頭的拼勁,帶領企業技術團隊創新研發,填補了國內外銅棒加工領域諸多空白,實現了從行業跟跑到領跑的轉變。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銅材生產國和消費國,卻不是銅生產強國。在2005年以前,國內銅加工行業基本上都要採用投資成本達8000萬以上的德國進口反向擠壓設備,而由於德國壟斷了該設備的知識產權,我國當時幾乎沒有議價的主動權。
爲了改變這種受制於人的局面,馮煥鋒主動揭榜掛帥,衝鋒在反向擠壓機設備國產化的設計一線。“老外能做出來的東西,我們肯定也能!”憑着一股不服輸的勁頭,他帶領着團隊開始查閱大量的國外反向擠壓機資料,向其他企業的老師傅求教,不停地試驗、論證、再試驗、再論證……
艱苦是必然的,但即便是抱着莫大的決心,馮煥鋒依舊直言:“這個過程太痛苦了,遠遠超出了我當時的預期。”查資料,想構思,開討論,做試驗……設計方案在一遍遍推倒重來中日臻完善,而無數個寂靜的深夜裏,馮煥鋒團隊的工作間依舊燈火通明。
功夫不負有心人,歷經三個多月沒日沒夜地工作,馮煥鋒一行人終於突破了反向擠壓關鍵技術,研制出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反向擠壓設備。
2. 唯創新者勝 每個人都可以是發明家
在海亮有色智造工業園內,一條條生產流水線有條不紊地滿負荷運轉着,整個車間裏十分安靜,這幾條智慧化的生產線,就是出自馮煥鋒之手。
近年來,智慧工廠逐漸成爲加工企業的發展新方向,馮煥鋒也自然而然將目光轉至銅加工領域的智能化生產線創新。但要知道,這一創想在銅加工行業前無古人,一切都得從零起步,困難重重,甚至在同行眼裏,這根本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馮煥鋒的執着超乎想象,他樸實的面容不算嚴肅,但透着股執拗勁兒,眼裏始終閃着堅毅的光。“我們都始終認爲這個不太可能實現,然後他就一個人鑽進去,就出不來了”,他的同事感慨道。
馮煥鋒終究還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新的生產線全部採用公司自主研發技術,實現了從原料入庫到產品出庫全程不落地的流水線作業。與傳統生產相比,我們在生產效率提高2倍的同時,可減少用工一半以上,還節電至少30%。”他自豪地介紹道,而這一全球首創的背後,是他年復一年的堅持與廢寢忘食的奮鬥。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馮煥鋒這位制造業的發明家,用親身案例打破了人們對於發明只局限於科學家、實驗室的偏見,他說:“作爲新時代的產業工人,要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保持工匠本色,傳承勞模精神,執着地將工作做到最好,才能把產品做到世界級水平,書寫無愧於時代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