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陳鑫 通訊員甘鳳偉) 5月29~31日,第六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評審會議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召開。經專家評審,70項找礦成果分別獲得第六屆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一、二、三等獎(獲獎名單將於近期在本報公示)。其中,廣東省翁源縣紅嶺鎢礦接替資源勘查等13個項目獲得一等獎,蒙古國蘇赫巴託省圖木爾廷-敖包鋅礦區深邊部勘查找礦等40個項目獲得二等獎,廣西靖西縣南坡礦區鋁土礦勘探等17個項目獲得三等獎。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地質礦產分會會長、此次評審委員會主任王京彬表示,本屆評審比以往更加注重成果的科技含量、內在品質及綠色勘查;日後還將逐步把螢石、石墨等與金屬關系密切的礦品種納入到評審體系中來。評審委員會副主任由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副局長段煥春擔任。
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是現階段我國地質勘查系統唯一以找礦成果爲主要評審依據的獎項,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主辦、地質礦產分會承辦,兩年評審一次,評獎範圍面向全國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礦業公司開展的金屬礦產地質找礦勘查項目。成果獎評審嚴格審查,參評的找礦成果在地質成礦-找礦理論、技術方法綜合應用等方面有所創新,具有明顯的找礦示範作用。提交的資源(儲量)必須已通過國家或省部級儲量管理部門及中國地質調查局及所屬各大區段管理機構、危機礦山辦公室等審定確認的333級別以上並達到中型以上或接近中型規模的資源(儲量),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參加本屆評獎申報的80項找礦成果,在經格式審查後最終確定73項成果參加評比。其中,海外項目4個,國內項目69個。國內項目分布主要集中在內蒙古、甘肅、河南、貴州、西藏、吉林、廣西等省、市、自治區,少量集中在江蘇、廣東、河北等省。達到大型礦牀規模的成果在總評選中超過三分之一。13個獲得一等獎的項目均探獲資源(儲量)的技術經濟條件優越,找礦難度大,已開發利用或可在近十年開發利用的國家急缺礦產、達到大型規模以上的找礦成果。
最後,評審委員會的各位專家圍繞中國有色金屬地質找礦成果獎的評比標準內容、申報材料規範性、評審機制完善性、合理擴大評獎範圍和加強宣傳力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提出了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