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全力擴大國內需求”“要發揮消費對經濟循環的牽引帶動作用”。與此同時,有關部委和地方也在綜合施策推動消費加快復蘇。
日前,深圳多部門聯合印發《深圳市關於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若幹措施》,從鼓勵汽車消費、擴大消費電子市場規模、推動家電消費、促進戶外文旅體消費等方面着手,真金白銀地發放消費補貼,合計30條措施。此舉也被媒體稱爲打響一線城市促消費“第一槍”。
在“穩住經濟大盤”的背景下,深圳大手筆促消費有何看點?這些促消費的措施,能否給其他城市提供借鑑?
持續發放消費券,深圳的底氣與目的
不妨先來看深圳的幾項具體措施:在汽車消費方面,在增加號牌投放指標之外,對新購置符合條件新能源汽車並在深圳市內上牌的個人消費者,給予最高不超過1萬元/臺補貼;在電子產品和家電消費方面,按照銷售價格的15%給予補貼,每人累計最高2000元……事實上,在上個月底啓動的“樂購深圳”活動,深圳就安排分批發放5億元的消費券,並且最後一輪一直持續到六月。這次再次推出消費補貼,足以顯示出深圳拉動消費的誠意。
相較於上一輪,這一輪的消費補貼力度明顯更大,這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此次消費補貼覆蓋了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單筆補貼額度更高;其二,並沒有設置明確的總額上限,也就是說,如果深圳人買買買的意願高,那麼補貼總量就會越滾越大。
不管是消費券還是補貼,都是真金白銀,都需要政府掏錢。而深圳能夠如此大方,前提是作爲一線城市,它確實具備這樣的財政基礎。2021年,深圳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爲4257.7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在全國僅僅低於上海和北京。
當然,深圳投入大額消費補貼,確實也是因爲疫情影響較大,尤其是3月中旬,一度按下了一周的“慢行鍵”。這導致今年開年以來的經濟數據走低,市民消費意願不強,需要打一針強心劑。
數據顯示,一季度深圳的GDP增速爲2.0%,在十強城市中墊底;同時,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07.34億元,同比下降1.6%。
深圳本身是一座高房價城市,在多個榜單中,其房價均價都是排名全國第一,這意味着大量的資金流向金融部門。在房貸的擠壓下,疫情對消費的抑制作用,會進一步放大,所以也就需要強有力地提振消費。
此外,深圳人口基數大,常住人口1768.16萬,消費券、消費補貼的刺激,能夠讓乘數效應發揮到最大。
這系列消費刺激措施,還離不開一個大前提——“動態清零”下,深圳對於疫情防控已有形成了一套精準、高效的經驗。疫情可控,消費場景開放,才能夠支撐補貼的落地,市民才能暢通無阻地買買買。
4月以來,23省區市發行40餘類消費券
發放消費券或者推出消費補貼,當然不是深圳的專利。在2020年疫情發生後,全國各地就紛紛推出消費券,提振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這一次,消費補貼行動也在全國各地普遍鋪開。
據媒體統計,今年4月以來,全國23個省區市發行了40餘類消費券,補貼活動覆蓋汽車、家電、商超等多個領域。另有機構統計,1-4月全國各省市累計發放消費券額度約50.49億元人民幣,其中4月累計發放約31.33億元,佔62.04%。
以成都爲例,5月17日,成都“520”消費券促消費活動(第一階段)發放消費券,財政資金規模1.2億元,發動金融單位和商戶疊加優惠活動,共計2.4億元。這是今年以來成都首次面向全市大規模發放消費券,涵蓋了全市重點零售、餐飲企業以及個體工商戶。
在廣州,最近已向社會發放三輪政府消費券,共計超100萬張。5月16日至24日期間,在“羊城歡樂購”促消費活動帶動下,全市消費金額環比前一周的增幅爲17.35%,消費筆數環比前一周增幅爲13.49%。
不僅是大城市,從4月到最近,杭州桐廬,一個縣級小城,連續44天發放滿減消費券500萬元。山西省呂樑市,5月27日召開“晉情消費·品質生活”消費券發放活動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市級發放1000萬元消費券基礎上,各縣(市、區)也將拿出5000萬元財政資金開展消費券發放等促消費活動。
那麼,爲什麼全國各地都熱衷於“撒錢”,熱衷於將消費補貼當作提振經濟的工具呢?
必須看到,由於國內疫情反復、國際局勢多變等突發因素超出預期,3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3.5%,是2020年8月以來首次負增長,消費復蘇承壓。
投資、出口、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但投資回報需要一定的周期,見效慢,而出口又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只有消費的拉動效果立竿見影。促消費被賦予重任,也就不難理解。
發放消費券,重要的是乘數效應
要注意的是,面對消費低迷的狀況,國外一些地區是直接發錢。國內這些地區、城市,之所以沒有直接發錢,並不是財力不支持,主要還是國人的儲蓄意願高,發了錢未必會消費。
消費券發下去,市民馬上就能買買買,傳導到上遊,企業和商家的訂單就會增加。企業和商家的產品能賣出去,才有擴大生產的能力,有給員工漲工資的基礎,工資提高、收入增加又會刺激消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而且,消費刺激的提振效果,可能要比我們想象得更強——按照有機構的測算,每1元消費券平均帶動8元消費。那麼,5億元的消費券,可以滾動拉升近40億元的消費規模——這就是典型的乘數效應。
其實我們不難發現,爲了讓消費補貼的拉動效果最大化,包括深圳在內的很多地區,其出臺的消費補貼政策中,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品,往往是一個補貼的重點。
一方面,這些消費品的單價高,拉動效應強;另一方面,像汽車、家電等行業,往往是上下遊牽連極廣的產業,一個汽車品牌背後,可能是成千上萬的零部件廠商。所以,提振大宗消費品的消費意願,能夠讓產業鏈上的參與者普遍受益,形成一榮俱榮的局面。
不過,消費券畢竟是一種短期刺激工具,它見效快,乘數效應大,卻仍需要消費能力、消費場景的支撐。發放消費券、消費補貼,也要量入爲出、量力而行。
在當下,消費的持續提振,還是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將疫情的影響最小化,同時加大對企業的紓困力度。企業稅負壓力減輕,員工就業有保證,無需擔心失業、斷供,消費能力和意願也就有保證,經濟才能加快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