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高載能產業碰撞“水花”
——雲南省實施水電鋁材和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
近日,雲南省發展改革委發布《雲南省新材料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提出組織實施水電鋁材一體化工程、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等重點產業示範工程,拉動產業發展,同時促進水電消納。
雲南是全國水電資源大省,多年來雲南省千方百計通過採取措施措施消納富餘電量,但仍在存在一定程度的水電棄水現象。“實施水電鋁材和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將清潔水電與高載能產業相結合,可以有效消納雲南省富餘水電,也將減少排放。但同時要注意,雲南的電力供應已由‘全年富餘’向‘汛期富餘,枯期緊張’轉變,隨着水電鋁和水電硅的逐步落地,枯期的電量缺口或將進一步加大。”採訪中有關專家表示。
水電與高載能產業“互助”結對
雲南是全國水電資源大省。截至今年10月底,雲南省總的發電裝機容量(含向家壩)9315萬千瓦,其中水電6545萬千瓦;全省完成發電量2731.98億千瓦時,其中水電2289.96億千瓦時,僅次於四川,居全國第二位。由於水電資源稟賦的原因,雲南省的電力供應存在汛期富餘、枯期偏緊的情況。爲最大限度消納雲南省汛期富餘電量,多年來雲南省千方百計通過跨區輸送、科學優化水庫調度、優化火電發電空間等措施消納富餘電量,但仍在存在一定程度的水電棄水現象。
2016年雲南汛期棄水電量達到歷史最高值314千瓦時,之後逐年下降,2018年全省的棄水電量預計爲180億千瓦時左右。
《行動計劃》指出,水電是雲南省的優勢產業之一,鋁產業屬於高載能產業,二者具有良好的協同效應。長期以來,雲南省水電和鋁產業缺乏有效統籌協調,導致大規模水電棄水,清潔能源優勢在鋁產業中未能充分發揮。此外,北方地區霧霾天氣頻發,煤電鋁的高排放對國家生態安全構成巨大挑戰。水電鋁與煤電鋁相比,能夠顯著減少污染物排放。雲南省通過實施“水電鋁材一體化工程”,承接煤電鋁產能轉移,有利於進一步緩解北方地區環境壓力。
截至2018 年上半年,雲南省“水電鋁材一體化工程”已引進和亟待落地產能達600 萬噸,在鋁基新材料下遊布局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到2020 年,將打造5 個左右水電鋁材一體化重點產業園區,水電鋁總產能達到600 萬噸,就地消納水電800 億千瓦時以上。
雲南省“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目前整體進展順利,各州市已經逐步啓動和建設硅產業項目,總投資規模超過116 億元。根據《行動計劃》,到2020 年,將實現工業硅總產能控制在130 萬噸以內,建成7 萬噸多晶硅、8.8 萬噸單晶硅及切片加工“切片加工—15吉瓦電池組裝—太陽能發電”硅光伏產業鏈,硅化工及碳化硅產業鏈發展取得初步成效。全產業力爭消納水電300 億千瓦時。
與煤電加工相比具有明顯環保優勢
“長期以來,雲南省水電產業和鋁硅產業各自獨立發展,清潔能源優勢在鋁硅產業中未能充分發揮。雲南實施水電鋁材、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推動電力與鋁硅兩大產業深度融合,將有力促進雲南省鋁硅產業向綠色低碳發展,有效消納雲南省汛期水電富餘電量,將雲南省綠色能源優勢轉化爲經濟發展優勢。” 國家能源局雲南能源監管辦副專員周光燦表示。
國家能源局雲南能源監管辦市場監管處處長楊豔告訴記者,目前全國95%以上的電解鋁產能爲煤電鋁,主要集中在華北、西北地區,雲南省水電鋁產能約佔全國水電鋁規模的75%。與煤電鋁相比,水電鋁減排幅度達90%以上。
據介紹,按照電解鋁600萬噸的產能規模,根據電解鋁能耗值測算,水電鋁材一體化產業年用電量將新增472億千瓦時,如果這部分電量全部用水電來生產,火電供電煤耗按每千瓦時310克計算,相當於節約標準煤146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625萬噸。按照工業硅產能130萬噸、多晶硅產能達到7萬噸、單晶硅產能達到8.8萬噸的產能規模,根據硅產業能耗值測算,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產業年用電量將新增電量200億千瓦時,如果用水電替代煤電,相當於節約標準煤6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540萬噸。
“通過以上測算,如果將中東部的煤電加工產能轉移到雲南來,實現水電加工一體化,將有效減少中東部煤電需量,減少中東部地區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排放,減少中東部地區因霧霾天氣對經濟社會和人民羣衆生產生活的影響,同時,又能帶動雲南本省經濟的發展,實現多方共贏。”楊豔對記者說。
注意用電負荷特性相匹配等問題
“實現水電鋁材、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需要注意的發電和用電負荷特性相匹配的問題。” 楊豔指出,今年,雲南的電力供應已由“全年富餘”向“汛期富餘,枯期緊張”轉變。一方面,汛期棄水電量預計在180億千瓦時左右,另一方面,四五月份仍面臨約23億千瓦時的電量缺口。明年枯期雲南的缺口電量預計爲50億千瓦時,需要依靠火電來彌補。隨着水電鋁和水電硅的逐步落地,枯期的電量缺口將進一步加大。
枯期電力缺口需要通過火電增發來解決,但當前雲南省電煤供應已呈現較緊張態勢。楊豔介紹說,近三年來,雲南省煤炭實際有效總產能只有4200萬噸左右,煤炭總體處於嚴重供不應求狀態。如果按照2025年雲南省火電5500利用小時數計算,對應需消耗電煤原煤4800萬噸,省內電煤缺口約3500萬噸。且長期以來,雲南省屬於陸路運輸的末端,電煤的到廠價基本處於全國最高水平,省外採購的最高價折算成標煤,每噸已突破1000元,火電的度電成本每千瓦時接近0.40元,遠高於市場化改革前火電的標杆電價0.3358元/每千瓦時,和市場化改革後省內枯期的平均成交0.22元/每千瓦時。”
“實施水電鋁材一體化工程、水電硅材加工一體化工程,要注意雲電煤保障以及煤價和電價倒掛的問題。”她說。
她同時表示,正是因爲以上問題的存在,反過來又可以促進省內龍頭水庫的建設,改善電源結構;改變目前雲南省火電機組長期停機備用,火電行業常年虧損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