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4套“高效鋁錠連續鑄造自動化生產線”在雲南冶金集團調試成功。而遠在幾千公裏外的墨西哥,同樣的生產線在當地企業很受歡迎。
技術領先的這種生產線,來自中國西北的蘭州理工大學。這套由該校有色冶金成套裝備及信息集成技術研究團隊設計研制的生產線,不僅佔據了國內電解鋁生產企業同類生產線超過五成的市場,還讓墨西哥、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等國的電解鋁生產企業用上了“甘肅創造”的產品。
蘭州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研制鋁錠連續鑄造自動化生產線
行業需技術,團隊始研發
對“高效鋁錠連續鑄造自動化生產線”,蘭州理工大學的科技人員持續不斷研究了近18年。
2001年,爲了解決國內電解鋁行業的迫切需求,蘭州理工大學一個研發團隊開始了這項研究。團隊負責人、蘭州理工大學校長芮執元介紹,當時,國內電解鋁行業發展迅速,對制造鋁錠的設備有了更高的要求。可國內企業的生產線大部分存在生產效率低、可靠性差、澆鑄鋁錠表面質量差三大瓶頸問題,滿足不了需要。
爲了解決這一“供需矛盾”,蘭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迎難而上。
最初的起步並不順利,團隊沒有資金,企業也持觀望態度。
芮執元說,兩手空空要做研究,只好以團隊的名義向學校借了50萬元,開始在實驗室裏搞起了研究。
第一代設備研制出來,直接拉進了蘭州鋁廠生產車間進行加工調試,企業對這套設備很認可,並爲研究和設備的費用“埋了單”,團隊這才還清了借來的科研經費。
企業有需求,產品即更新
國內沒有更好的經驗可借鑑,這套設備全靠團隊的研究人員設計。18年時間,這個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使鋁錠連鑄生產線的生產效率翻了一番多。
從最初研制出的每小時生產鋁錠16噸的生產線,到22噸、28噸、32噸,再到目前國內領先的每小時產能38噸的生產線,基本上每兩年,研究人員就會研制出新一代產品。
羅德春說,我國是電解鋁生產大國,企業對生產設備要求在不斷提高。比如說,在傳統鋁錠連鑄生產線上,有一個需要人工操作“打渣”的崗位。這個崗位需要工人在高溫環境中,打撈起鋁液中的“浮渣”,由於是高溫高強度作業,因此每班要安排兩個工人,每1-2小時要輪換一次。生產線上工人每天都是三班倒,所以僅這個崗位就需要6個工人。
研究團隊根據這個特殊崗位的需要,設計了機器人進行自動“打渣”,這一崗位就實現了無人操作。
在鋁錠連鑄生產線上,這樣的創新很多。
芮執元介紹說,傳統的16噸生產線,全天三班需要20名左右的工人。蘭州理工大學研究團隊設計的每小時產能38噸的生產線大大提高了自動化水平,工作人員減少了一半,價格卻是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
“高效鋁錠連續鑄造自動化生產線”在企業投入使用
教授進工廠,科研“接地氣”
有色冶金成套裝備及信息集成技術研究團隊是個多學科交叉的團隊,像羅德春這樣的研究人員,很多時候都是走出教室直奔生產第一線。
芮執元說,理工類大學一直都在倡導科研爲企業生產的重大問題提供服務,教授除了教學,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到生產一線了解企業訴求,再進行科學研究。在蘭州理工大學,每年約1.5億元的科研經費中,有超過8000萬元的項目是爲企業提供服務的工程實踐類項目。
18年的執着,讓蘭州理工大學團隊設計研發的這套生產線,在國內銷售出了110餘套,佔全國電解鋁企業連鑄生產線的一半以上。同時,這套設備還走出了國門,遠銷多個國家。
羅德春說,由於高校科研實力較強,所以每當遇到技術瓶頸和產品競爭時,團隊就埋頭進行創新,通過技術來解決問題、取得優勢。近十年來,團隊研發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不僅獲得了37項授權專利,而且團隊牽頭制定了該裝備的國家標準1項,先後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科技獎勵6項。中國工程院院士鄧宗全評價說:“這個團隊在西北艱苦的條件下,研制出了這套生產線,攻克了核心技術,培養了人才,對推動行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