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對國務院第五次大督查發現的典型經驗做法給予表揚的通報》和《2018年國務院大督查專刊(第147期)》中,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平果縣創新採礦臨時用地制度,有效保護耕地的經驗做法給予表揚,此項工作由平果縣與中鋁股份廣西分公司(簡稱平果鋁)共同完成。
“平果縣屬於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爲廣西石漠化最嚴重的5個縣之一,全縣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75畝,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平果鋁土礦區分布廣泛,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耕地。”平果縣國土資源局一名礦業管理人員說,“按照傳統的徵收土地採礦模式,採礦後的土地歸企業所有,礦區農民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
中鋁股份廣西分公司礦業公司經理王更生告訴筆者:“自建廠伊始,平果鋁就確立了‘不讓農民失去土地’的採礦策略,創新性地開展‘邊開採邊復墾’試驗,在礦山採空區開展土地復墾及生態重建,國內首次成功研制開發了巖溶堆積型鋁土礦礦區復墾的系列技術方法,主要包括工程復墾技術和生物復墾技術。”至1998年底,平果鋁建立完善了礦山“剝離—採礦—復墾”一體化的高效系統,使農業用地得到及時恢復,礦區生態系統得到快速重建,實現了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爲同類礦山提供了經驗借鑑和技術支持。
自1999年起,平果縣與平果鋁聯合開展平果鋁土礦採礦用地改革研究,並提交了全國首份採礦臨時用地改革專題研究報告。2002年2月,平果縣人民政府與平果鋁聯合向原國土資源部上報“平果鋁土礦採礦用地供地方式改革方案”。2005年7月,原國土資源部同意平果鋁開展採礦用地改革試點工作,平果鋁土礦開採用地方式正式由“徵收”改爲“臨時用地”。
經過不斷探索和實踐,平果鋁土礦採礦臨時用地制度逐漸成熟完善,2006年8月10日,平果鋁土礦採礦臨時用地試點第一份《臨時用地補償方案》籤訂,首批試點臨時用地爲119.1畝,期限4年。2009年1月9日,廣西分公司在龍孚採場上舉行了還地協議籤字儀式,將復墾完畢的62.9畝租用地歸還原土地承包農民,完成了“租地—採礦—復墾—還地”的首次完整循環,實現了“還地於民”目標。“復墾還地比傳統的單純徵地採礦,需要企業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礦業公司黨委書記王太海說,“平果鋁堅持履行央企的社會責任,擔當起造福一方百姓的歷史使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採礦復墾、還地於民的模式。”
復墾地的土壤肥力怎麼樣?不是領導說了算,也不是專家說了算,只有礦區的農民心裏最清楚。“以前我們村的土地夾在石縫裏,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地裏碎石多,土層薄,只能種些玉米。現在經過平果鋁採礦復墾後,不僅土地平整成片,施上糖廠的甘蔗渣,地力更加肥沃,而且修通了寬闊的道路,可以採用機械化規模種植甘蔗、黃豆、玉米、蔬菜等多種農作物。”平果縣馬頭鎮龍來村一位潘姓村民說,“我家現在種了十幾畝玉米,每畝比以前多收兩三百斤。”
平果鋁實施的復墾項目,採空區土地經過1~2年土壤培肥,復墾地耕層土壤肥力已達到當地同類土地的地力水平,復墾地種植的農作物產量均達到或超過當地同類型耕地的單產水平,最高的高出將近20%。該公司“建設露天礦山高效復墾技術示範區”項目被國家經貿委列爲國家技術創新項目,先後榮獲“全國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先進礦山企業”和“中華寶鋼環境獎”。2006年11月2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在北京發布了第十一批“中國企業新紀錄”,平果鋁礦山復墾工作成功入選“中國企業新紀錄”。
2018年12月13日,百色市委機關報《右江日報》以《集約用地助力扶貧攻堅,一項創新實現“三贏”格局——平果縣7914畝採礦用地歸還農民復墾》爲題,對平果縣與平果鋁採礦臨時用地改革和復墾還地成果作了重點報道。報道指出,在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8年9月,平果鋁露天礦山高效復墾技術示範區累計實施臨時用地面積1811.3801公頃,節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1811.3801公頃;累計完成礦區表土剝離864.93公頃,剝離優質表土(腐殖土)526萬立方米;累計完成復墾總面積900.05公頃,恢復耕地519.089公頃;累計實施還地總面積527.6219公頃(合7914畝),有效保護了耕地。平果縣也因此被評爲全國首批13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四個創新”示範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