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27日,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主辦、以“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助力國家資源安全”爲主題的2024(第一屆)全國有色金屬地質大會在雲南省昆明市召開。大會旨在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地質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保障國家戰略礦產資源安全,推動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來自全國86家地勘單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礦業企業的院士、專家學者和行業同仁200餘人歡聚一堂,爲我國有色金屬找礦突破取得進展、促進地質科技進步、推動我國地質事業發展建言獻策。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瑞忠;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監事長張洪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首席專家、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地質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方維萱;雲南省有色地質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雲南省地質學會理事長崔銀亮;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牛昱宇;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王書來;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首席專家呂志成;雲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黨委委員、副局長施國富;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建國;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總工程師賈潤幸;雲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羅進;西北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王瑞廷;昆明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文昌;昆明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雲南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韓潤生;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張會瓊等出席會議。張洪國、崔銀亮、牛昱宇、張建國分別致辭,胡瑞忠院士作主題報告。會議開幕式分別由崔銀亮、方維萱主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隨着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礦產資源開採與保障不斷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戰略性礦產資源探產供儲銷統籌和銜接體系。有色金屬及其共伴生的稀有、稀散、稀土和稀貴金屬是我國制造新能源材料,發展信息技術、航天航空及國防安全產業不可替代的原材料,也是全球新一輪科技和經濟增長點的關鍵礦產資源。
中國有色金屬學會監事長張洪國致辭
張洪國表示,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工業圍繞國家重大需求,依靠自主創新,地質找礦勘探、資源綜合利用、冶煉加工綠色低碳發展穩步推進,創新能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低品位復雜多金屬資源高效開發和綜合利用技術居國際領先水平,我國紅土鎳礦開發利用產業規模世界矚目,我國地質找礦與勘查技術也取得較大突破。今年有色金屬行業經濟運行總體呈現平穩向好的發展態勢。他指出,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地下找礦還具有很大的潛力與空間。我國富礦少貧礦多,資源利用難度大,加工成本高。同時資源安全面臨嚴峻挑戰,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強,產品大多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一些下遊高端應用領域尚不能得到國產材料的自主保障等問題。保障礦產資源安全,加快產業鏈向綠色、低碳、高端和智能方向發展,已成爲我國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要大力推動引領未來產業發展的原創技術攻關,努力增強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一是加快地質找礦和礦產資源高效提取與循環利用技術研究,二是加強產業鏈源頭的清潔生產技術攻關,三是加大高性能材料的研制開發力度,加快破解“卡脖子”問題和國外技術封鎖,滿足國家重大工程對有色金屬高端材料的戰略需求。
雲南省地質學會理事長崔銀亮致辭並主持會議開幕式
崔銀亮介紹了雲南省地質學會成立與工作開展等相關情況,同時表示,雲南享有“有色金屬王國”“磷化工大省”的美譽,礦產資源豐富、成礦條件好、找礦潛力大。目前,雲南省地勘行業、礦山企業和高等院校正以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錨定雲南省委、省政府“3815”戰略發展目標,充分發揮地質工作基礎性、先行性、戰略性作用,找大礦、找好礦、找急需的礦,爲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礦產資源保障。
昆明理工大學副校長牛昱宇致辭
牛昱宇介紹了昆明理工大學建校70年來建設發展情況,以及在有色金屬地質研究領域取得的成績。他表示,隨着世界新技術革命的到來,新能源、電子信息等行業迅猛發展,有色金屬資源需求不斷上升,同時,也面對日益復雜的資源環境挑戰,這爲廣大地質工作者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要求。昆明理工大學將繼續發揮在礦產資源勘查領域的特色和優勢,重點在加強成礦理論和勘查技術創新、推動人才培養與國內外合作交流、綠色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等方面開展工作,爲國家資源安全保障、資源高值化利用、生態環境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建國致辭
張建國表示,近年來,我國有色金屬地質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勘查技術不斷進步,資源保障能力不斷提高,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堅持礦產勘查主責主業,積極發展礦產地質和環境地質,通過央地合作、事企協同,圍繞“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國家重點戰略區域,構建了“一體兩翼”的空間發展格局,促進了有色金屬地質勘查的技術創新與理論創新,四項創新技術入選自然資源部先進適用技術目錄(2022年版),並取得了良好的找礦效果,推動了有色金屬地質勘查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胡瑞忠作主題報告
大會特邀報告環節由韓潤生、王書來、王瑞廷、賈潤幸分別主持。胡瑞忠以《華南卡林型金礦牀研究若幹進展》爲題,方維萱以《隱爆角礫巖型金屬礦牀與熱流體侵位機制》爲題,呂志成以《勘查區找礦預測理論方法及應用示範》爲題,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陳華勇以《蝕變礦物勘查方法理論與應用》爲題,以及其他9位來自全國有色金屬行業的教授專家,分別圍繞礦牀研究、勘查技術與方法、礦山生態修復技術、深部找礦進展、新一輪找礦行動進展與成果展望、南秦嶺主要金鉛鋅礦牀找礦模型與勘查進展、全球視角下的中國鋁土礦資源形勢分析等課題,同與會者分享了研究成果與收獲。
會議同期舉辦了構造成礦作用與深部找礦、戰略性礦產找礦增儲與資源綠色開發、熱液成礦理論與找礦勘查評價、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找礦預測、綜合評價與尾礦高值化利用技術、礦物勘查方法理論與應用、中亞造山帶增生成礦與勘查進展、深部探測新方法新技術及應用、一帶一路關鍵礦產成礦理論與增儲保供、礦產資源綠色勘查技術方法及礦山生態防治、稀有稀土及貴金屬成礦規律及找礦勘查等10個專題分會場和研究生論壇。145個精彩報告涵蓋了有色金屬礦產的勘查地質、礦山地質和資源環境地質的研究成果。
與此同時,大會應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地質學術委員會礦山企業委員單位和地質學術委員會科普工作要求,還推出了豐富的會前科普與培訓內容。舉辦了大比例尺構造巖相學填圖技術與理論、金屬礦高分辨率坑道地震勘探(TSP)原理、找礦效果和展望、“事事明”礦山地質技術管理系統應用與效果、瞬變電磁法在礦產勘查中的應用及若幹問題探討、綠色勘查標準和政策等公益性科普技術培訓與講座活動。
本次會議由中國有色金屬學會地質學術委員會、雲南省地質學會、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昆明理工大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雲南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研究中心等單位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