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勘探小組觀察了解鐵礦賦礦層位及構造。
地質勘探小組查看地質圖。
六十六載不忘找礦初心,傳承榮光牢記報國使命。3月31日,一支來自江西省地質局物化探大隊的地質勘探小組,從中國廣州出發,途經卡塔爾首都多哈,跨越亞歐大陸與印度洋板塊,歷經20個小時的輾轉旅程,終於抵達地球的另一端——非洲東部的烏幹達,開啓了這段非同尋常的非洲之旅。
肩負使命再前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物化探大隊作爲江西省最早走向省外、走出國門的“地質找礦功勳單位”之一,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遠赴海南、新疆、西藏等地,承擔不同比例尺的區域化探和地質找礦工作。
如今,面對江西省內有限的市場資源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該隊深入貫徹江西省地質局黨組的境外“工程+地質+貿易”產業發展模式,心系找礦這一“國之大者”,以國家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爲導向,積極謀劃布局,堅定不移地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新的生存空間。
借助江西省地質局共建“一帶一路”的平臺,該隊整合技術優勢,依託物化探特色技術,合縱連橫、搭船出海,尋求國際礦業合作機遇,成立了一支地質勘探小組。他們肩負着重要使命:與江西省地質局中煤國際聯合組隊,對烏幹達的相關礦區進行考察。
烏幹達已探明礦產種類超過50種,包括石油、石灰石、稀土、鋰、金、鐵、鎢、銅、鉭等,富含豐富的礦產、水利、漁業、森林、旅遊等資源,被稱爲“非洲明珠”,礦業開發潛力巨大。
該國橫跨赤道,大部分位於東非高原,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就縱貫其中,多湖、多沼澤,素有“東非高原水鄉”之稱,是典型的熱帶草原性氣候,全年氣溫高,無春夏秋冬四季之分,雨量多、溼度大。
正如化探一分隊黨支部書記熊光強初到烏幹達時所言:“早上出門時天空還萬裏無雲,一片晴朗,工作過程中就突如其來一場大雨,雨下的時間不長,大概1~2個小時,然後又放晴,每天這樣反反復復,陰晴不定,所以我們稍不留神就會被淋溼。”
鏖戰困境亦堅定
在微信上聯系熊光強也是一件頗費周折的事情。烏幹達位於東3區,時間與中國有5小時的時差,再加上當地沒有wifi,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荒無人煙的野外,流量網速很慢,經常沒有信號,每條信息都相對滯後和延時。
工作組進入烏幹達後,第一階段是對烏幹達Mubende(穆本德)地區的鋰礦礦區,Ibanda(伊班達)地區、恩通嘎莫Ntungamo地區、基索羅KISORO地區的多個金礦礦區進行野外踏勘,主要目的是通過野外踏勘及採樣分析了解礦區內地層構造、巖漿巖分布、成礦地質特徵、礦體的走向、產狀及品位等初步數據,爲後續工作奠定基礎。
爲了盡早完成野外數據的收集,工作組每天7:30(相當於國內時間的中午12:30)便在“車輛已到,請大家準備出發”的呼喊聲中開始一天的野外工作。熱帶雨林環繞,清晨時分,他們頭罩霧氣,腿沾露水,潮熱的溼氣侵入肌膚。在陡峭的崖壁和廣袤的高原草甸上,他們時而停留,用地質錘敲擊巖石,用放大鏡觀察巖石的含礦性;時而俯身,仔細觀察礦體圍巖、蝕變、小構造等特徵,並做好野外礦點記錄。
“剛開始時大家很不適應,這裏不僅天氣多變,前一秒天晴,後一秒就可能下雨,而且復雜的自然環境也特別‘難纏’。南部山高林密,山上長滿了帶尖刺的灌木雜草,植被覆蓋層特別厚,一不小心就會被扎傷。這裏氣候炎熱潮溼,蚊蟲肆虐,非洲的蚊子世界聞名,極易傳播細菌和病毒,如可怕的瘧疾。雖然我們穿着長衣長袖,但也難以逃脫蚊蟲的叮咬,所以花露水、防蚊蟲藥膏和藿香正氣水是野外作業的必備品。”熊光強在微信中說道。
“這裏與國內最大的不同就是工作環境艱苦、路途不便。”熊光強無奈地說,“烏幹達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爲了防止黃熱病、霍亂等疾病,我們出國前都接種了相應的疫苗。這裏基礎設施落後,只有城市裏可能有公路,去往礦區的路全是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土路或石頭路,彌漫的黃土讓人感覺更加燥熱。去工作區最遠的車程有三四個小時,有些路程雖然不遠,但路況太差,耗時更久。每天幾個小時顛簸下來,感覺骨頭都要散架了。我們穿過高原草甸和茂密森林,每天至少步行踏勘10多公裏,午餐就是當地的面包、餅幹等輕便食物,渴了就喝幾口礦泉水。”
活火山、峭壁懸崖、原始森林、野生動物,這些曾經在紀錄片中才能見到的景象就這樣展現在他們面前。語言的障礙、文化的差異、習慣的不同、自然環境的艱苦,以及完全陌生且物資匱乏的工作條件,都是他們需要適應和克服的。
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雖然艱苦卻充實。工作組迅速調整狀態,在短時間內克服了時差、天氣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幹勁十足地投入工作。他們以足爲尺,用雙腳丈量着非洲這片陌生而炙熱的土地;以手爲筆,描繪出地下礦藏那彎彎曲曲的神祕面紗。
一路向陽待花期
重重困難也阻擋不了他們發現優質礦化線索時的興奮與喜悅。有一次,在ML1750礦權內,帶隊的副隊長張明軍在一面陡崖前駐足停留,臉上露出了驚喜的微笑。他讓組員們仔細觀察斷層的構造:“這是典型的賦存於基性變質火山巖中受構造控制的金礦化帶,大家一定要仔細地觀察。”張明軍興奮地說。
經過測量,組員陶少成邊記錄邊說:“構造帶大致寬約7~8米,走向北東,傾向南東,主要礦化蝕變現象有強硅化、巖石破碎、黃鐵礦化和褐鐵礦化等,構造帶內還可見斷層泥。”
另一名組員溫彬補充道:“在該斷裂帶走向延伸方向約100米處,可見4~5米厚的礦石英脈。該石英脈呈灰白色,具有油脂光澤,僅在裂隙面見褐鐵礦化,推測爲後期沿斷裂帶侵入的石英脈。這些礦化蝕變現象與金礦成礦緊密相關,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張明軍笑着調侃道:“像這樣發現了好的礦化線索,身上也就不覺得癢了。”此時的他,因環境惡劣導致皮膚過敏,全身瘙癢,起了一片片小紅疹子。
在非洲,由於交通、天氣、環境和其他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地質工作者往往需要在無法到達現場的情況下做出具有前瞻性的準確判斷。爲了獲得更完整的地質信息,他們奔走於外圍正在開採的幾個礦權,了解相關情況。因爲成礦條件相似,可以與踏勘選區礦權內的成礦地質條件進行類比。
但有一次經歷讓熊光強記憶猶新:“那時我們正在現場討論鐵礦的成因,之前看過當地非洲人開採的礦權,很容易認爲是沉積成因。但在經驗豐富的副隊長張明軍引導下,我們進一步仔細觀察邊上的斷層,發現褶皺構造活動痕跡明顯,這表明鐵礦受到了構造活動的影響,這種構造活動可以使礦產更加富集。”這次特殊的“師帶徒”國外勘查經歷讓熊光強受益匪淺。
結束一整天的野外工作後,他們回到駐地已是傍晚6點。簡單晚飯後,大家各司其職地整理野外記錄、照片和樣品等。張明軍每天都會組織大家分享認識、交流經驗,並制訂工作計劃,爲第二天的全力以赴做好充分準備。“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每天都有新的收獲,一路上雖然辛苦但也很快樂。”
截至4月17日,勘探組在烏幹達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第二階段的任務是前往烏幹達北部地區進行踏勘,分析野外資料,爲後期的礦業權申報、獲得與合作做鋪墊。之後,他們還將奔赴肯尼亞的礦業開發一線。
就是這樣一支物化探鐵軍,他們風雨無阻、勇往直前,挺進在異國他鄉,奮戰在戰略性礦產、特色非金屬礦產等資源勘查開發第一線,以優質的技術服務講好“江西地質故事”“江西物化探故事”,爲物化探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