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工業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巡禮(1999年-2024年)】
中國有研:爲建設世界一流有色金屬科技集團砥礪奮進
開欄的話:我國科研機構自1999年開始實行市場化改革,先後將國務院相關部門所屬科研院所進行分類改革。其中,有色工業科研院所的轉制歷程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篇章。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科技與市場的結合、提升了科技創新能力、優化了資源配置、推動了產業升級,還增強了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競爭力。爲總結有色工業科研院所自轉制以來改革發展歷程與成就,從即日起本報推出《有色工業科研院所改革發展巡禮(1999年—2024年)》專欄,全面展示有色工業科研院所轉制後的創新活力與競爭力,推動中國有色金屬工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以下簡稱“中國有研”)是轉制院所中央企業,主要從事有色金屬新材料工程技術創新、行業科技服務和高新產業培育。中國有研成立於1952年,經歷了稀有金屬研究開發(1952年—1962年)、稀有金屬工業化(1963年—1977年)、有色金屬科技現代化(1978年—1999年)、有色金屬高科技產業化(2000年—2017年)和價值型高科技企業集團化(2018年至今)等發展階段。70多年來,中國有研始終堅持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和國防軍工,始終努力走在行業工程技術創新的前列,服務國民經濟和行業發展。
近20年來,中國有研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在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道路上銳意進取、持續突破,綜合實力不斷增強。截至2023年底,中國有研總資產達173億元,爲2002年末16.2億元的10.7倍,年均增長12%,擁有包括2名兩院院士在內的員工5800餘人,成員單位50餘家,走出了一條轉制院所創新驅動發展的有研道路。
堅持創新驅動
全面塑造科技發展新優勢
20餘年來,中國有研始終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加強領域建設,構建核心技術體系,積極承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等體現央企使命擔當與核心功能的重大任務,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成果。2003年—2023年,中國有研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縱向項目1280餘項,制修訂標準940餘項,獲得授權專利3800餘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10餘項、省部級獎勵360餘項,科技實力和行業影響力持續增強。
持續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科技創新平臺建設。2003年以來,在原有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的基礎上,中國有研新建16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其中,有色金屬材料制備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科技部在企業中首批試點建設的兩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國家動力電池創新中心是我國的第一個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主中心是我國新材料測試評價領域唯一的國家級主中心,爲有效聚集人才和創新資源、開展關鍵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擴大在國家和行業中的科技影響奠定了堅實基礎。
持續提升共性技術供給能力,支撐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中國有研堅持圍繞有色金屬和稀有稀土金屬選礦冶金、大品種有色金屬結構材料及其制備加工、汽車動力電池、新材料分析檢測評價等行業共性關鍵技術開展研究開發和科技服務;原創開發的稀土資源綠色開採與分離提純共性技術推廣持續突破,在建產線達產後,產能佔國內的80%以上;發布具有全球獨家知識產權的高鎂含量低密度鋁合金材料技術,改變了長期跟隨國外標準的研發路徑。通過承擔企業委託項目、共同合作開發、技術轉移輸出、分析檢測評價等,每年服務企業和科研團體數量近萬家,有力地支撐了行業技術的不斷進步。
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速科技成果培育孵化。中國有研相繼突破了一大批新材料技術,成功開發直徑12英寸半導體硅單晶及拋光片制造技術;自主研發的面向先進制程12英寸高純鈷靶和陽極產品、高性能稀土永磁體制造用系列高純稀土金屬-合金原料及其速凝薄片制備技術,有效填補了國內空白。培育孵化了包括3家上市公司在內的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產業集羣。
持續探索合作創新模式,強化重要創新領域的前瞻布局。中國有研先後開展第三代半導體、下一代動力電池材料等前沿方向的研究;針對基礎研究領域,實行“揭榜掛帥”制度,加強與外部的協同開放創新;組建了有研廣東院,圍繞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屬功能材料、有色金屬結構材料等重點領域,多方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的合作模式,對前沿新材料核心技術進行攻關。
堅持主責主業
全面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
中國有研始終聚焦主責主業,圍繞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羣化發展,培育一批先導性和支柱性未來產業,在北京、河北、山西、山東、上海、安徽、江西、四川、重慶、廣東、福建,以及英國和泰國等地建設了研究開發、科技服務和高技術新材料產業基地。
“十五”期間,產業發展處於初創成長期。中國有研引入多元化投資機制,推動科技、產業與金融有機結合,先後組建有研稀土、有研粉材等產業公司;面對原材料供應緊張、成本增加、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從產能擴張型向集約效益型轉變,逐步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主導產業累計營業收入約40億元,爲“九五”期間的2.9倍。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產業發展處於穩步增長期。中國有研克服全球金融危機等不利影響,高技術產業保持健康平穩發展,稀土高純金屬、特種合金、磁性材料、發光材料全產業鏈布局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間,中國有研累計主營業務收入約209.2億元,爲“十五”期間的5倍。
“十三五”時期,產業發展處於蓬勃繁榮期。中國有研重點圍繞集成電路關鍵材料、金屬粉體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鉑族稀貴金屬材料、有色金屬特種加工材、光學(紅外)材料和分析檢測服務等六大產業領域,大力開展結構布局優化、產能提升和基地保障條件建設以及提質降本增效工作,培育孵化了一批在行業細分領域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高新技術企業。“十三五”期間,中國有研累計實現營業收入490億元,爲“十二五”期間的2.3倍。
“十四五”時期,產業發展邁向高質量階段。進入新時代,中國有研已轉向價值型高科技企業發展階段,立足有色金屬工程技術創新,堅持需求牽引,整合優勢資源,實施科技-產業-資本三輪驅動,加快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持續做強做優做大集團高新技術產業,有研粉材、有研硅在科創板成功上市。
堅持黨的領導
全面打造深化改革新模式
20餘年來,中國有研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擺在首位,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動集團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在該集團黨委的堅強領導下,中國有研勇闖改革“深水區”,推進體制機制的全面創新,打造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構築市場競爭合作的新優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持續釋放動力活力,促進發展方式轉變。
全面開創黨的建設新局面。扎實開展黨內集中教育,強化思想理論武裝,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黨的政治建設成效持續鞏固深化。構建“1+360+N”有研特色黨建工作體系,黨建工作面貌煥然一新,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弱化、淡化、虛化、邊緣化等“四化”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堅持“兩個一以貫之”,扎實推進“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將黨的領導全面融入公司治理的各環節。持續推進董事會建設,13家所屬二級公司成立董事會並全部實現外部董事佔多數。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集團總部及二三級公司管理人員覆蓋面達到73%。“權責法定、權責透明、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基本形成,國有企業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日益完善。
健全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堅持黨管幹部原則,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完善管理人員選用和退出機制,實現“員工能進能出、管理人員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減”的“三能”制度化、程序化、常態化;落實市場化用工管理制度,建立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推進股權激勵、項目分紅、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等各類近中長期激勵方式,目前,中長期激勵人數佔比達到20%,充分激發了幹部員工的活力與動力。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動力活力。推進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全面完成廠辦大集體改革、“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實現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積極穩妥、分層分類、規範有序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並取得積極成效,38家子企業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資本層面混改比例超過70%,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激發產業活力。
面向未來,中國有研將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和國資央企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不斷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發揮好作爲行業院所“關鍵核心技術的託底功能、科技創新和產業培育的引領功能、行業轉型升級的賦能功能”三大核心功能,在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爭當“排頭兵”,爲建設世界一流有色金屬科技集團砥礪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