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炎妍
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不同的工作態度和工作風格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而那些追求創新與甘於奉獻的人,總能在自己的事業裏演繹出一番精彩。
5月3日,在中央企業團工委、中央企業青聯在京舉行的“航天科工杯”第三屆中央企業青年創新獎頒獎大會上,中鋁東輕公司技術中心研發部所申報的項目從4209個申報項目中脫穎而出,榮獲“航天科工杯”第三屆中央企業青年創新獎金獎。
積跬步以致千裏,積小流以成江河。中鋁東輕公司這支青年研發隊伍從不滿足於只做好自己分內的工作,而是將目光瞄向了先進鋁加工技術的大舞臺。他們用辛勤與努力、奮進與自強、實幹與奉獻,不僅開發了一項項新產品、新工藝,也推動着我國鋁加工技術的不斷前進。正因爲如此,該團隊在今年還榮獲了中鋁集團第二屆“最美中鋁人”稱號。
在攻堅創新中贏得稱贊
創新精神是東輕公司技術研發團隊一致的價值取向。這兒從來不是一個人的戰場,該團隊注重團隊建設與研發的落地實施,用實際行動完美地詮釋了創新精神,將團隊逐漸打造成一個實實在在的創新團隊。
在獲獎項目研制過程中,引入和開發的擋水板鑄造大規格鑄錠成型等多項技術融入了東輕公司工業化生產,這些創新技術不但保障了項目研制的順利進行,同時也爲其他產品提供了技術支持,還提高了產品的質量穩定性,解決了一些困擾該公司多年的技術問題,拓寬了現有產品的規格種類。東輕公司技術中心主任工程師任偉才告訴記者:“這項科技成果不但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也成爲東輕公司新的利潤增長點,對東輕公司的經濟效益貢獻較大。”
此次獲獎項目——某大型運輸機用機翼壁板材料研制成功對國家國防軍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型材的成功研制打破了由國外壟斷關鍵材料的被動局面。機翼壁板材料對材料本身綜合性能要求極高,研制難度極大。該公司研制成功的壁板用兩種鋁合金板材、型材對於型號國產材料使用率最終達到目標要求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爲此,東輕公司獲得了中航工業頒發的“鯤鵬”優秀集體獎。
“近年來,國內一些新建民企依靠設備優勢和購買的國外技術甚至專家團隊進行了大量攻關,但目前僅有東輕公司在工業化條件下成功試制出該狀態產品,且長度規格也是目前國內最大,體現了國有企業的技術底蘊和在行業內技術領先的優勢,彰顯了東輕公司超高強鋁合金的研發實力。”東輕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徐濤表示。
在奉獻堅守中閃亮人生
“在東輕這麼多年,有兩個信念一直支撐着我,一個是對於夢想的追求,想讓東輕可以因爲我的努力創造輝煌;一個是對於客戶的責任,讓對於我經手的每一項新產品都經得起考驗,盡善盡美。”東輕公司技術中心研發部副主任王英君說。
在東輕公司研發部承擔某大型運輸機機翼壁板用某兩種合金大規格產品的研制及其工程化項目中,爲了不影響日常緊張忙碌的生產,研發部的課題組人員主動與生產單位溝通,將大部分的產品試制工作都放在了夜間及節假日,而他們就不得不放棄和家人的團聚。在試鑄某規格鑄錠時,由於此鑄錠國內從未生產過,沒有任何經驗和數據可以參考,研發部的人員只能一邊查閱外文資料一邊進行試鑄,加上該合金成分特殊,性能要求極高,課題組人員在現場一跟就是個把月。研發部女職工較多,夜間上下班走夜路難免害怕,說起這些,她們說都能克服,但說起孩子,她們卻忍不住想掉眼淚。
研發部呂丹對記者說,她是課題組一名普通的研究人員,也是一名年輕的母親。在項目的攻關階段,她連續半個多月晚上9點要來到單位整夜跟蹤進度和做試驗。她說選擇了這個職業,就得盡這份責任。
在學習歷練中不斷成長
科研是一份着眼於未來的工作,技術含量高又需要集體合力,從研制大綱的制定,到實驗步驟的安排,再到進度的把握、技術的論證和最終工藝制度的確定,每一步都離不開課題組人員的全程參與。因此,如何做好傳幫帶、建立起學習的氛圍和機制,保證每名研發人員技術水平的共同提高,始終是研發部內部最重要的課題。
研發部打破了以往零散分工模式,改爲每個課題組成員都按照任務實行獨立分工,經過方案論證、方案實施、過程的跟蹤和監督、結果反饋、工藝評審之後,形成工作總結,並將作品與大家一同分享。成員利用二三十分鍾時間詳細講解爲什麼這樣寫,爲什麼這樣分析,試驗爲什麼這麼做,結論又是什麼。大家坐在一起分享典型課題精華之處,有時一兩個項目能聊上半天。
當記者問到呂丹會不會覺得很辛苦時,她笑了笑說:“我是科研人員,我的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摻雜任何虛假,寫總結,正是提高自己技術水平和總結能力的良好平臺。”在研發部,基礎理論的學習和先進鋁加工技術的研討同樣重要。“這是一名科研人員的根本,這個基礎必須打牢。”項目組成員任偉才對記者說。
每個時代都有勇立潮頭、敢於中流擊水的創業先鋒;每個行業都有甘於平淡、默默堅守崗位的奉獻者。東輕人在科技創新的徵途中不厭其煩地創新-調整-再創新-再突破,不懈地追逐着心中的“合金夢”。他們從來沒有忘記過對夢想的初心,他們從來沒有忘記過應該堅持的創新精神。他們在思考與行動中,審視自身,砥礪前行,披荊斬棘,開拓奮進,只爲創造出更多中國“智”造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