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電解鋁供給側改革始,各省、市、自治區所屬電解鋁產能不斷有淘汰、退出、置換、新增等情況出現,2018年開始工信部繼續嚴格落實產能置換政策,而2019年起未完成產能置換的落後產能,將不再視爲合規產能。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2017年共有超過500萬噸的電解鋁產能宣布淘汰,其中已公示/公告完成置換的產能超過90%。而自2018年四季度以來持續低迷的鋁價使得高成本的電解鋁產能不斷出清,加上淘汰的落後產能,有超過700萬噸已在指標購買方企業中投入使用。
目前電解鋁運行產能在3650萬噸左右,今年一季度置換新增的產能主要來自於內蒙古、雲南和廣西三省區,而淘汰退出的產能則集中在河南、山西、山東等省區,其中因北方採暖季而關停的部分產能尚未完全恢復。
內蒙古在煤電方面和新疆佔據同樣的優勢,但在原材料和成品的運輸方面明顯優於新疆,加上自治區政府對於電解鋁產業的扶持以及電力優惠,供給側改革後內蒙古是電解鋁新增產能最多的一個省份。中鋁(包鋁、華雲)、國電投(霍林河鋁電、白音華)等國有企業和東方希望(新恆豐)、創源、錦聯、蒙泰等民營企業紛紛在內蒙古新增、擴建電解鋁產能。除內蒙古外,產能指標流入的省份還包括雲南、四川、遼寧等煤電或水力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包括雲南鋁業旗下的鶴慶溢鑫鋁業、四川廣元林豐鋁電、遼寧營口鑫泰鋁業。
淘汰退出的產能集中在河南、甘肅、山東等省區,其中河南作爲電解鋁成本最高的省份之一,在持續地虧損現金流下不得不將產能轉移至其他成本更低的省份,包括河南神火落戶雲南、林州林豐鋁電轉移至四川、三門峽天元鋁業置換給內蒙古天瑞鋁業(最終被內蒙古華雲新材料一期項目使用)。此外,甘肅華鷺鋁業、山東鄒平鋁業是集中退出產能的代表。
產能置換按執行形式可以劃分爲同一集團內部的轉移、成立合資公司的轉移以及直接出售指標給新企業的轉移,此外還可以按最終歸屬地分成跨省轉移和省內消化,貴州華仁、陝西美鑫和甘肅中瑞都是指標省內消化的典型。同時爲了提高效率,絕大部分企業採取建設和指標獲取同步進行,還有少數已經投產的產能在積極購買指標來合法合規化,而這些在建產能的投產預期大都集中在未來1-2年間,不過最終投產時間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延遲。
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改革優化能緩解電解鋁行業的下行壓力。淘汰、關停、退出的產能大都是400KA以下的電解槽,而新增置換的產能以400KA和500KA爲主,少數更是達到了600KA的先進標準,設備更新升級後的電解鋁企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而改革後的整體水平的提高也增強了鋁行業的抗風險能力。(來源:南儲商務網 撰稿人:童林)